鼻咽炎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复制链接]

1#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细菌感染引起的中耳粘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本病多见于儿童。临床上以耳痛、耳内流脓、鼓膜充血、穿孔为特点。若治疗及时、适当,分泌物引流通畅,炎症消退后鼓膜穿孔多可自行愈合,听力大多能恢复正常。治疗不当或病情严重者,可遗留鼓膜穿孔、中耳粘连症、鼓室硬化或转变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甚至引起各种并发症。

主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及绿脓假单胞杆菌等。前两者在小儿多见。

主要的致病菌侵袭途径包括以下几种:

1.咽鼓管途径最常见。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如急性鼻炎、急性鼻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炎症向咽鼓管蔓延,咽鼓管粘膜充血、肿胀、纤毛运动障碍,局部免疫力下降,致病菌侵入中耳。

(2)急性传染病期间:如猩红热、麻疹、百日咳、流行性感冒、肺炎、伤寒等,致病微生物可以经咽鼓管侵入中耳;亦可经咽鼓管发生其他致病菌的继发感染。

(3)在不洁的水中跳水、游泳,不适当的擤鼻、咽鼓管吹张、鼻腔冲洗及鼻咽部填塞等,致病菌可循咽鼓管侵犯中耳。

(4)婴儿哺乳位置不当,如平卧吮奶,乳汁可经短而宽的咽鼓管流入中耳。

2.外耳道-鼓膜途径因鼓膜外伤、鼓膜穿刺或置管时污染,致病菌可从外耳道侵入中耳。

3.血行感染极少见。

早期鼓室黏膜充血、水肿,血管扩张,红细胞、多形核白细胞等从毛细血管渗出,聚集于鼓室,逐渐变成脓性。脓液增多后鼓膜因受压而缺血,并出现血栓性静脉炎,终致局部破溃、穿孔、脓液外泄。炎症得到控制后,鼓膜穿孔可自行修复或遗留永久性穿孔。

本病全身及局部症状较重,小儿多发。可有畏寒、发热,小儿常伴呕吐、腹泻等。耳痛剧烈,且持续时间较长。听力下降并可伴有耳鸣。鼓膜穿孔前后表现截然不同,一旦鼓膜发生穿孔,耳内脓液外泄,症状可得到缓解。

全身症状

鼓膜穿孔前,全身症状明显,可有畏寒、发热、倦怠、食欲减退等,小儿全身症状通常较成人严重,可有高热、惊厥,常伴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鼓膜穿孔后,体温逐渐下降,全身症状明显减轻。

耳痛

为本病的早期症状。患者感耳深部钝痛或搏动性跳痛,疼痛可经三叉神经放射至同侧额、颞、顶部、牙或整个半侧头部,吞咽、咳嗽、喷嚏时耳痛加重,耳痛剧烈者夜不能寐,烦躁。婴幼儿则哭闹不休。一旦鼓膜出现自发性穿孔或行鼓膜切开术后,脓液向外宣泄,疼痛顿减。

耳鸣及听力减退

患耳可有搏动性耳鸣、听力逐渐下降。耳痛剧烈者,轻度的耳聋可不被患者察觉。鼓膜穿孔后听力反而提高。如病变侵入内耳,可出现眩晕和感音神经性聋。

耳漏

鼓膜穿孔后耳内有液体流出,初为浆液血性,以后变为粘液脓性乃至脓性。如分泌物量甚多,提示分泌物不仅来自鼓室,亦源于鼓窦、乳突。

检查

体格检查

耳周检查可有乳突尖及鼓窦区轻微压痛。小儿乳突区皮肤可出现轻度红肿。

耳镜下可见鼓膜松弛部充血,紧张部周边及锤骨柄区可见扩张的、呈放射性的血管。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整个鼓膜弥漫性充血、肿胀,向外膨出,其正常标志不易辨识。鼓膜穿孔大多位于紧张部。穿孔前,局部先出现一小*点。穿孔伊始,穿孔处为一搏动亮点,分泌物从该处涌出。待穿孔稍扩大后,方能清晰查见其边界。

婴幼儿的鼓膜较厚,富于弹性,不易发生穿孔,应警惕。

坏死性中耳炎可发生多个穿孔,并迅速融合,形成大穿孔。

听力检查

多呈传导性听力损失,听阈可达40~50dB。如内耳收到细菌*素损害,则可出现混合性听力损失。

血象

白细胞总数增多,多形核白细胞比例增加。穿孔后血象渐趋正常。

根据病史和检查,可对本病做出诊断。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外耳道疖:外耳道疖是外耳道软骨部皮肤的局限性急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症状为剧烈的、跳痛性耳痛,张口、咀嚼时尤甚,常向头部放射。全身多有不适感或体温升高。因外耳道无黏液腺,故当分泌物为黏液脓性时,提示病变在中耳而不在外耳道,或不仅位于外耳道。

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以耳内闷胀感或堵塞感、听力减退及耳鸣为最常见症状,而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全身症状较重,鼓膜穿孔前可高烧不退,耳痛持续,鼓膜弥漫性充血,一旦穿孔便溢液不止。

本病的治疗原则为控制感染和通畅引流。

一般治疗

(1)及早应用足量抗生素后用其他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务求彻底治愈,防止发生并发症或转为慢性。

(2)应用减充血剂喷鼻,如1%麻*碱等,减轻鼻咽黏膜肿胀,恢复咽鼓管功能。

(3)注意休息,清淡饮食,对于全身症状重者予支持治疗。小儿呕吐、腹泻时,应注意补液,并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

局部治疗

(1)鼓膜穿孔前

1)苯酚甘油滴耳剂滴耳,可消炎止痛。鼓膜穿孔时禁用,以免腐蚀鼓膜及鼓室粘膜。

2)鼓膜切开术: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作鼓膜切开术:全身及局部症状较重,鼓膜膨出明显,经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时;鼓膜虽已穿孔,但穿孔太小,分泌物引流不畅;怀疑有并发症可能,但尚无需立即行乳突开放术者。

(2)鼓膜穿孔后

1)可先用3%双氧水或硼酸水彻底清洗外耳道脓液,拭干。

2)滴入滴耳剂,如0.3%氧氟沙星滴耳剂等,注意滴耳剂应为无耳*性药物。

3)炎症完全消退后,穿孔大多可自行愈合。流脓已停止而鼓膜穿孔长期不愈合者,可行鼓室成形术。

病因治疗

积极治疗鼻部及咽部慢性疾病。[1-2]

若治疗及时、适当,分泌物引流通畅,炎症消退后鼓膜穿孔多可自行愈合,听力大多能恢复正常。治疗不当或病情严重者,可遗留鼓膜穿孔、中耳粘连症、鼓室硬化或转变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甚至引起各种并发症。

1.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积极预防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2.广泛开展各种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工作。

3.宣传正确的哺乳姿势哺乳时应将婴儿抱起,使头部竖直;乳汁过多时应适当控制其流出速度。

4.鼓膜穿孔及鼓室置管者禁止游泳,洗浴时防止污水流入耳内。

*急性坏死型中耳炎

急性坏死型中耳炎时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中的特殊类型。多发生于猩红热、麻疹、白喉、伤寒、百日咳和流感等急性传染病中,其中以猩红热最多见。本病以中耳及其周围组织的广泛坏死为特点,可演变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随着急性传染病发病率的下降,本病已不多见。

急性坏死型中耳炎可发生于急性传染病的早期或晚期。临床表现与一般的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相同,但鼓膜早期发生穿孔,并在数日内融合而迅速扩大,形成较大的肾形穿孔,重症者穿孔可达鼓环。因此,耳部的首发症状多为耳内流脓,脓液腥臭。外耳道有肉芽组织增生时,可遮蔽穿孔的鼓膜和裸露的骨壁,以探针探之,可触及粗糙的骨壁或坏死的听小骨。

治疗同一般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特别注意加强支持疗法及原发传染病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儿童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多见于儿童,这主要是因为:

1.小儿咽鼓管较短、峡部较宽,管腔相对较大,咽口位置较低,咽鼓管走向似一直线,与水平面交角仅为10°,近似水平位,故鼻部和咽部的分泌物及细菌等微生物容易经此侵入中耳。

2.小儿机体抵抗力低,容易感染各种上呼吸道传染病,如麻疹、猩红热、百日咳等。

3.小儿咽部淋巴组织丰富,常增生肥大,腺样体沟裂或扁桃体隐窝可隐藏细菌和病*,中耳与其毗邻,易遭感染。

4.小儿中耳局部的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全,防御能力较差。

5.哺乳位置不当,或乳汁流出过急而婴儿来不及吞咽,乳汁可经咽鼓管进入中耳。

临床表现

小儿急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与成人基本相同,但有如下特点:

1.全身症状较重,如急性病容、发热,体温可达40℃以上,脉速,可有惊厥。常伴恶心、呕吐、腹泻等。由于2岁以内小儿岩鳞缝尚未闭合,且中耳黏膜与硬脑膜之间有丰富的血管及淋巴管连接,故中耳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可使临近的硬脑膜受到炎症刺激,出现脑膜刺激征。但此时脑脊液并无典型化脓性改变,故称假性脑膜炎。

2.儿童,尤其是婴幼儿不会诉说耳痛、耳鸣等局部症状,常表现为搔耳、摇头、哭闹不安等。

3.婴幼儿鼓膜较厚,富于弹性,中耳炎时不易穿孔,甚至中耳已蓄脓,但鼓膜仍无显著红肿,应警惕之。

诊断

由于小儿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全身症状重,局部症状常被掩盖,加之小儿缺少主诉,且鼓膜厚,不易穿孔,因此本病常易漏诊。

治疗

1.早期应用足量抗生素静脉滴注,直至感染完全控制,炎症彻底消退后仍继续给药数日。同时给予支持疗法,如输血浆或少量新鲜血等。因小儿多有呕吐,腹泻,应注意适当补液及维持电解质平衡。

2.鼓膜切开术小儿鼓膜不易穿孔,故适时进行鼓膜切开术对缩短病程和防止并发症甚为重要。[3]

1.*选兆,汪宝吉,孔维佳.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2:-,-.

2.DavidD.DeWEESE,WilliamH.Saunders.TextbookofOtolaryngology6edition:-

3.李学佩.耳鼻咽喉科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9:-.

(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复“马芙蓉”“李学佩”“檀庆兰”“郑溶华”“宋为明”“潘滔”“汪敏”等耳科专家姓名查看专家出诊时间及介绍。

==============================

欢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