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疗法就是对冬季气候寒冷时好发及感寒后易发的一些宿疾,在夏季气温高和机体阳气旺盛时,给予养阳补益的治疗方法,从而祛除体内沉积的寒气,调整阴阳,达到阴平阳秘,宿疾得以恢复的目的。冬病就是在冬天易发的病,此种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火力”。通常的症状是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道医称之为“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能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这样的人即使在盛夏,睡觉也要盖着被子,穿袜子才觉得舒服
中医认为,人体阳气与自然界阳气是一脉相承,息息相关的。在寒冷的冬季,人体的阳气也蛰伏起来,阴气占据主导,极易受寒邪的侵袭,此时如果强制性调动人体内阳气,往往事倍功半,还可能导致阳气外泄邪气趁虚而入。所以,冬季主藏。到了炎热夏季,交替成阳气盛,阴气弱,在这个时候借助天时地利与自身的阴阳情况,治疗由于寒邪导致的疾病,是最好的时机。此时振发机体阳气与外界阳气一起,以阳克寒,达到治疗目的。“冬病夏治”常包括哮喘、慢阻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慢性呼吸衰竭、肺纤维化、慢性咳嗽、反复感冒、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等多种肺系疾病;肢体麻木疼痛、寒湿腰腿痛等;亚健康、免疫力低下及多种儿童、老年性疾病。
“冬病”患者体质偏于虚寒,加之冬天外界环境气温寒冷,这样内寒与外寒相夹,不仅症状比夏天重,而且病情缓解也比较困难。所以在寒冷的冬天治寒证,就像是阴冷的雨天晾衣服,是极其困难的。在盛夏三伏,人体阳气旺盛,体内积寒藏在背部膀胱经和关节等处,而且外界暑热骄阳,人体毛孔开放,此时体内寒邪最易被赶出。因此,在夏日三伏天气最炎热之时,利用针灸、中药或敷贴等方法来助阳温散,开泄毛孔,振奋人体阳气,尽祛陈寒。现在,天气渐渐变得炎热潮湿,此时,除了做好必要的防暑降温工作,我们还应让身体适应阳气之充盛,借助气血的运行,赶走“冬病”留下的健康隐患。饮食原则
1、减苦增酸
少肉多素,少食生冷辛辣食物,适当减酸增苦,也有助于补益肝肾,降火消暑。此时饮食宜清淡,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纤维素为主,多吃蔬果、粗粮。平时可多吃鱼、鸡、瘦肉、豆类、芝麻、洋葱、小米、玉米、山楂、枇杷、杨梅、香瓜、桃、木瓜、西红柿等;少吃动物内脏、肥肉等,少吃过咸的食物,如咸鱼、咸菜等。
2、调息吐纳
湿热之下,人难免感到四肢困倦、萎靡不振。中午最好能小睡一会,时间以30分钟至1个小时为宜。炎热的夏天,出汗会导致水分及电解质大量流失,需要补充更多的水和电解质。但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人感到口渴时就说明体内已轻微失水了。注意饭前饭后不要大量饮水,过量摄取水分会影响消化。为避免芒种后天热中暑,要常洗澡,这样可使皮肤疏松,“阳热”易于发泄;衣衫也要勤洗勤换。
“三伏敷贴”效果如何?
“三伏敷贴”疗法是选用具有温通经络、温肺化痰、补养阳气、强壮体质等作用的中药研成细末,取汁调成膏状,根据病情选取天突、膻中、大椎、肺俞等穴位,以扶助阳气、祛除积寒,是“冬病夏治”的重要手段,一般在夏季三伏天贴敷最好。
在炎炎夏日不吃寒凉的食物是对身体有益的,最好吃跟自己体温接近的食物,不要为了贪图一时凉快吃一些冰镇食物,并且可以多喝一些姜茶,有助于散寒发汗,补充阳气。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对人体进行药物或非药物疗法,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