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鳖病害高效防治
鳖病防治是中华鳖养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养殖者的经济效益。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省每年因中华鳖病害死亡造成的损失近亿元。笔者研究总结出中华鳖疾病主要有如下特点:①鳖病早期发现困难,一旦发现,大部分鳖已感染病原体。②流行病程短,死亡数量大。③并发症多。④复发率高,根治困难。 用药物治疗存在以下缺点:①特效药物少。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于水产药物学和水产药理学的研究还相当薄弱,目前大多数所谓的渔用药物都只不过是参照人体医学或兽医学的研究成果而选用的,套用在鳖上效果有时大打折扣。②治疗效果差。由于特效药物少,又没有适宜的给药方法,加上发现早期的疾病比较困难,治疗效果不尽人意是经常的现象。③环境危害大。④用药成本高。 随着国家强力推行无公害农产品这一举措,人们对农产品品质、安全、卫生要求愈来愈高,一些化学药物和抗生素的禁用和限用,过去以药物防治为主的做法,将逐步被生态、生物防治而取代,因此,在今后养殖过程中我们要摸清鳖病发生的原因,对造成鳖病发生的物理、化学、生物、人为因素逐一消除,控制和消灭病原体,营造适宜中华鳖生活的环境,提高鳖自身的抵抗能力做到不发病、少发病。 预防鳖病发生的措施 1、养鳖场的设计和建造要符合鳖的生态习性和防病要求。鳖对环境的要求是:“三喜三怕”即喜清怕脏、喜阳怕风、喜静怕惊。因此,养殖鳖场应向阳避风、环境幽静,水质清洁、充足,周围无工业、生活、医疗、农田污染的地方。 2、水质调控,确保养鳖水质。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手段调控符合鳖的生活条件。池水溶氧应不低于4毫克/升,透明度在厘米,pH,盐度不超过1.1‰,氨氮应不超过5毫克/升,COD毫克/升,水体颜色为绿色或深绿色。总体要求“肥”“活”“嫩”“爽”。 3、实行鱼、鳖、贝、藻、萍等混养,保持水体生物多样性。多品种混养是生物防病的有效手段,是一种十分有效和有前途的预防方法。它即可克服化学药物或抗生素长期和大量使用而产生耐药性,导致防治失效,又可避免因其造成的副作用和环境污染,可在池中按比例放养高、中、低层鱼类或底栖贝类,栽种水浮莲、浮萍,接种光合细菌,可有效降低水中有害有*物质,净化水体环境,有效控制原生物微生物在阀值以下,使鳖不易感染。 4、增强鳖自身抗病力。养殖鳖苗应是经筛选选育的优质健壮和种苗,避免近交繁殖的种苗,杜绝境外带病原体的种苗,提高鳖的遗传品质,提高种质的抗病力。加强饲养养殖。逐级培育,合理放养,避免鳖种内因争食,争空间而造成的互相咬伤。鳖饲料选用和投喂要求新鲜、营养均衡、合理,避免浪费水对水体造成污染。 5、控制和消灭病原。鳖苗投施前应对池塘、池水装运工具消*,鳖苗要严格检疫,病鳖、伤鳖要隔离饲养,定期消*,饲养过程中,鲜活饲料要消*,工具及食台要定期消*,池水要定期泼洒生石灰或漂白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