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企转型回归“卖房挣钱” 成都更热衷内地房企品牌
为何外界会质疑港企囤地?2004年和记*埔拍得成都 城南地王 ,当时的楼面地价成本仅为现在周边地块的五分之一,今天和*在此开发的南城都汇住宅,起价都是8500元/平方米,估计没有什么比时间更能赚钱。
和*起了个好头,港资房企纷纷进入内地市场,他们都埋头寻找像 城南地王 那样既令集团总部少操心,风险又小,而回报有极为丰厚的投资项目。港资房企需要的不是卖项目实现赢利,而是给项目做概念、摆POSE,甚至是兜圈子,谁说他是想卖房,他只是在琢磨如何用时间挣钱。
但事情在楼市宏观调控之后就起了变化,限购直接限制了改善性住房需求,楼市尤其是高端住宅市场竟然出现掉头,这显然是港企始料未及的,在他们眼里,估计从来没有 楼市调控 这四个字,但今天它来得那么的真实。
在断了 用时间挣钱 的路之后,港企终究得回到卖房子挣钱的这条道上来。卖房子谈何容易,一开始港企就没打算走万科(专题阅读)、恒大、蓝光这样的快销路线,在产品定位上做到了尽可能的高端,而港企楼盘的高端成都购房者还多少不买账。今天我们就看到不少港企楼盘都是三、五年前的规划设计,220平方米做三房,140平方米做两房,对于不少上有老下有小的成都人来说,这样的高端宁可不要。
再来说它的推广。迄今为止,即便港企进入成都已有近十年时间,但成都目前还鲜有港资楼盘全面交房入住并形成良好的口碑,香港开发商老说自己是百年老店,他们希望用品牌卖房,但实际上今天真正入住享受香港高品质物业服务的成都市民却少之又少,口碑效应还完全没有像在北京、上海那样积攒起来,成都市民反而更信赖中海(专题阅读)、华润、万科这样的内地品牌。
正是这样的大背景下,留给港资企业翻身的路只有一条,短时间先降价促销消化存货,而长远来看还是比专业比水平。我们都得承认港企在品质、服务上确实超越内地,还有香港企业对于追求品质细节孜孜不倦的态度,都值得内地公司借鉴。但从之前的简单土地投资溢价转变为真正的纯技术流较量,这都需要时间,港企实际上才刚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