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已高达2.9亿以上,平均每年约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被明确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尤其对一年内罹患过心血管疾病的极高危患者,若未能有效干预,可能会引起复发,威胁健康和生命。
循证研究证据已经证实,对于LDL-C水平的良好控制可以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目前,服用他汀类药物是降低LDL-C水平首选方案,然而,部分患者仅靠服用他汀类药物不足以降低胆固醇,还有一些患者因为副作用而不能服用他汀类药物,最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肝功能受损、肝酶异常,有的还会出现腹部窘迫、食欲不振、肌肉酸痛,甚至痉挛等严重副作用。
降胆固醇针剂上市了,目前国内可以使用的有“依洛尤单抗”(瑞百安)、“阿利西尤单抗”(波立达)。当看到“单抗”两个字时,有人会把它认为“高血脂疫苗”。但是事实是这样么?
降胆固醇的针剂可不是“高血脂疫苗”,产生抵抗力就麻烦了!首先,疫苗是什么?是用来刺激身体产生免疫力的。
疫苗对身体来说,是作为一种“抗原”,来刺激身体里产生抗体的。疫苗是用失去战斗力的外来侵略者如细菌、病*、灭活、减*以及基因重组的等方式,把它放到体内,作为“抗原”。让身体里的免疫系统认识,刺激身体产生抗体,储备记忆细胞。
体内有了对细菌、病*的抗体,就有了免疫力!就像我们近期接种的新冠病*疫苗,就是用灭活的新冠病*、或者人工组合的病*片段做成疫苗,接种后刺激身体产生新冠抗体。若后期有新冠病*进入体内,就有抗体去灭活病*了。
每款疫苗产生的抗体都是有针对性的,多数为一对一的关系。
降胆固醇的单抗针剂可不是高血脂疫苗!降胆固醇的这些针剂,是专门为了对付身体里影响降胆固醇代谢的一种酶而制成的抗体(因为为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
在我们的身体里,低密度脂蛋白是要被分解代谢的。这过程,需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来负责、分解的。若是相关的受体减少、分解代谢就会受影响,相应的低密度脂蛋白就会升高,从而心血管风险上升。
破坏相关“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酶叫做“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酶9蛋白”-即PCSK9。为了降低胆固醇,研制出相关针剂(PCSK9抑制剂),通过抑制这种酶,来减少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破坏,从而达到降低LDL-C水平效果。
PCSK9与肝细胞LDL受体结合,从而减少其数量
备注:由PCSK9基因突变所致的遗传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肝脏LDL受体表达明显降低,血浆LDL-C水平升高。这表明PCSK9基因突变,是导致其功能增加而非功能缺失。据此,PCSK9基因失活会增加LDL受体表达和降低LDL-C水平。
降胆固醇针剂是如何起作用的?这种针剂的药物性质是属于抗体的性质,药物进入体内后,就会和体内的PCSK9结合,之后酶活性消失(从而没法去破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恢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分解代谢。
所以,这种针剂不是疫苗,不是刺激身体产生抗体,而是用抗体去和体内的相关的酶结合的。
为什么说降胆固醇针剂产生抗体就麻烦了?这种降胆固醇的针剂是治病的,并不是想让它在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产生免疫力,并且是害怕它产生抗体。因为这种药物本身就是一种抗体,也是蛋白质,到体内,就有可能被误识别、误认为是入侵的“敌人”,被当成“抗原”,体内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去包围,消灭它。
要是那样,岂不是麻烦了?一旦体内的抗体把药物中和了,这个药物就失效了。若是过度产生抗体,随着药物摄入会引起剧烈的免疫系统反应(备注:目前临床研究中已发现,少数患者使用降胆固醇针剂后出现了抗体,但未发现可以和“PCSK9”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所以,这种降低胆固醇的针剂不是“高血脂疫苗”!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使用“降胆固醇针剂”适用于:杂合子/纯合子型高胆固醇血症(HeFH/HoFH)且需要进一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患者,同时可以与饮食疗法、其他降低LDL治疗联合使用。不良反应:已报道中有过敏反应(如皮疹、寻麻疹等)、上呼吸道感染、流感、胃肠炎、鼻咽炎等,在治疗的患者中约6.1%的发生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降的越低越安全么?
依据目前研究数据:
LDL-C水平进一步降低,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消退;
基于细胞层面、遗传病的数据表明,循环中LDL-C水平极低,并不会产生糖尿病、肿瘤、免疫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的潜在风险;
临床研究资料证明,机体的重要功能,如类固醇激素及胆汁酸产生,并没有因为循环中LDL-C水平极低而受到干扰。
备注:是否会有别的机体功能影响,暂未有相关数据支持!
胆固醇认知
脂类物质主要分为两类: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脂类,是体内主要能量来源之一;另一类是类脂,是生物膜的基本成分,除包括磷脂、糖脂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种为胆固醇。胆固醇在血液中存在于脂蛋白中,其存在形式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小而密),血液中存在的胆固醇绝大多数都是和脂肪酸结合的胆固醇酯。都认为胆固醇是危害健康的,高胆固醇会引起动脉硬化症、冠心病、心脑血管病等。其实,胆固醇是人体非常重要的成分,胆固醇升高的早期,是身体对胆固醇的需求量增加,为了维护正常的生理功能,肝脏合成大量的胆固醇(通过食物摄入胆固醇占20%、肝脏合成占80%),直至机体失代偿,胆固醇形成动脉斑块,才会引起心血管疾病。胆固醇生理功能主要包括:胆固醇不仅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体内合成维生素D3和胆汁酸的要素、还是神经细胞运转不可缺少的营养素,同时还可以转变成雌激素、雄激素、皮质醇等多种激素,来调节身体代谢。所以说,身体是需要胆固醇的。1、构成细胞膜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着细胞结构,维持细胞生理功能。当缺少胆固醇的细胞脆性增加,容易引起细胞的破裂;缺少胆固醇的白细胞功能及活性减弱,不能有效的识别、杀伤和吞噬(包括癌细胞在内的坏细胞),使自身抵抗能力下降;另外,自由基攻击细胞时,胆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牺牲”自己,保护细胞不受伤害。2、形成胆酸胆汁在肝脏合成,经过胆囊进入肠道,将大颗粒的脂肪变成较小颗粒,便于脂肪的消化吸收,同时吸收脂溶性维生素(如VA、VD、VE、VK等)。如果饮食中脂肪过多,机体需要更多的胆汁酸,肝脏会合成更多的胆固醇作为原料,增加机体失代偿的风险。3、合成类固醇激素激素是协调机体不同细胞代谢作用的化学信使,参与糖、蛋白质、脂肪、电解质和矿物质等各种物质的代谢,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人体的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皮质醇、醛固酮,性腺所释放的睾酮、雌二醇等,以及维生素D都属于类固醇激素,必需以胆固醇为原料。当机体压力状态下,体内肾上腺激素会分泌增加,肝脏合成胆固醇作为原料也会增加,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慢性压力持续存在,增加机体失代偿风险。4、参与神经传导和细胞代谢机体约1/4的胆固醇被神经系统利用,胆固醇能促进神经系统兴奋,缺乏时神经系统传导速度就会减慢、大脑思维变得迟钝,同时还会加速神经细胞老化。外周血中的胆固醇需要载脂蛋白载运载运到中枢神经系统,如果体内血糖水平过高会与载脂蛋白发生糖基化反应,或者会被自由基攻击,从而使血液中载脂蛋白功能下降,不能有效的把胆固醇载运到中暑神经系统,机体为了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会认为身体缺乏胆固醇,就会不断“命令”肝脏合成胆固醇。持续的反馈,增加了身体失代偿的风险。干预方式:1、常见合理低脂饮食(并不是素食就绝对有益)、增加相应的运动、相应的药物干预,如他汀类药物、降胆固醇针剂等;2、研究显示,膳食胆固醇的摄入量与冠心病、脑卒中的发病率及死亡风险没有直接关联。事实上,当人体吃下去的胆固醇不足时,肝脏会加速运转,产生更多的胆固醇以维持身体的需要。而对于已患高血脂等代谢疾病的人来说,机体调节膳食和自身胆固醇合成的平衡能力已失衡,含胆固醇的食物摄入过多,会影响血脂水平。整合医学干预:我们进一步综合考虑肾上腺皮质压力状态、性激素分泌及代谢情况、维生素D水平、载脂蛋白功能、体内炎症状态(HCY、超敏C-反应蛋白等)、体内自由基水平、线粒体功能及胃肠道功能等等,以期更全面的寻找失衡的原因,不是只降胆固醇水平,从源头解决健康问题。整合医学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