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吴宇欢医食参考
文
吴宇欢
辽宁中医院康复中心推拿科主任
三伏天,是一年当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也是调养人体阳气的最佳时机,即所谓“春夏养阳”。人体虚弱的阳气得以调养恢复之后,在冬天时的抗病能力就会增强,这就是冬病夏治的原理,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内经》中就指出人体脏腑、气血,随着节气变化,出现周期性盛衰,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一年中节气更迭,人体阳气中有升、浮、沉、降节律。脉搏有春浮、夏洪、秋弦、冬沉。人体形成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的规律。
人体脏腑功能活动与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节律统一起来,形成五时对五脏。反映了人与天地互相影响,不同节气受邪会产生不同的脏腑病症,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泄,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因此,我们应以人体随着节气变化而产生变化进行调理,才能更好防病。
冬天易发病的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通常的症状: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中医称之为阳气不足,寒从内生。
为什么冬病要夏治呢?是因为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环境也是寒冰一片,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
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在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难的。然而在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骄阳,里面是心火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和关节处,最易被赶出来。
但若是阳气衰弱,里面没有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再加上有的人体质本来就有些阳气不足,夏天再痛饮去暑的饮料,如冰镇啤酒、凉茶、水果冰,然后整日在空调房间里工作,那真是陈寒未去,又添新寒。所以倘若不在夏日去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又会内外交困了。
适于夏治的疾病
一切中医所指的虚寒性疾病都可采用“冬病夏治”方式治疗,目前临床上治疗最多的是: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慢性扁桃体炎、反复感冒、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腹泻与痢疾、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肩周炎、腰腿痛、冻疮、手足发凉等。
冬病夏治的方法
冬病夏治的传统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穴位敷贴、艾灸、拔火罐、穴位注射、中药内服等几种,其中又以穴位敷贴最为多用。对慢性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最有效。
穴位敷贴因使用的药物和穴位不同可发挥多种治疗作用,所使用的药物和穴位主要是为了温经通络、散寒祛湿、温肺化痰、温胃止痛、理气活血、补肾壮阳等,以增强体质,扶正祛邪,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再发作。
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
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在此期间,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吸收。
三伏,即初伏、中伏、末伏,其具体日期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法来推算的,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初伏,第四个庚日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末伏。
补阳保健灸法
在夏天阳气最旺之时顺应天人相应之养生大道,借天之阳而补人体之阳,在治疗疾病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中医针灸在补阳方面亦方法多样,现介绍几种简单的补阳保健灸法。
1.三里灸
部位在小腿前外侧面的上部,外膝眼下四横指,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方法艾灸条每次一支,点燃对准穴位,左右两穴灸完为止。每日一次,注意避免烫伤。
作用理脾胃,调气血,助消化,补虚弱。灸三里可补后天之本,加强消化系统功能,强身健体,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内经》)”的目的。
2.背腧穴灸
部位在背腰部,五脏六腑各有一个背腧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其位置大体与相关脏腑所在部位的上下排列相接近。
方法同神阕、气海、关元穴灸,但因穴位较多,为便于操作,医院由针灸科大夫用艾箱灸。
作用腧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处,是阴病行阳的重要场所。用阳气灸阳位,治五脏六腑虚。
3.神阕、气海、关元灸
部位神阕穴在腹部,脐中央。气海穴在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关元穴在下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方法每次一支,对准穴位点燃,灸完为止。每日一次。
作用复苏固脱,温补元阳,健运脾胃,理气和肠。老年人常阳气不足,真气虚惫,此法可使“元气坚固,百病不生”。有患者用此方法每日睡前灸半小时,连灸三年,治愈了多年的哮喘畏寒。现代研究证实,此组穴位可全面提高人体免疫力,为后天强壮保健要穴。
END